18.安存慶州羌

WWW.cmxsw

秋季的慶州城內,高嶽並非離開,他會同刺史論惟明、神策決勝軍使高崇文,及禦營都統監軍使譚知重,及定武軍監軍使西門粲等重要人物,開始討論戰後處置事宜。

此次征剿作戰,高嶽斬黨項叛黨一萬一千有餘,當然就首級而言,是無差彆的,另外捕虜黨項男女先後達七萬之多,除少部分分賜給立功的僚佐軍將為家奴,其他幾乎全然當作東山奴販賣出去,或配給回鳳翔和興元為奴。

整個慶州東山黨項,幾同覆滅。

原本權德輿主動要求為高嶽做碑文歌功頌德,但權現在還隻是進士出身,尚未有授官,故而高嶽讓進奏院和在京的判官韋平出麵,替權德輿奏請為八品太常寺協律郎及鳳翔府推官,很快權德輿青衫加身,便心安理得地替高嶽撰寫《禦史大夫高嶽平東山黨羌碑》,在裡麵極力吹捧高嶽等人的武勳,稱“大夫典掌虎旅以來,自南而進,凡戰十七,斬首一萬有奇,降叛羌七萬二千,破叛羌柵二十三、砦八、鎮四、縣城二......”待到高嶽入方渠後,“以皇帝命赦羌人,慶陽南北皆平,朝廷大饗賚功......”且說:“至此一戰,皇唐光威複照大河之曲、朔方之山,東山黨羌不敢複逞凶殘,白於山南為之一空。”

權德輿撰寫完碑文後,高嶽下令,將禦營右軍也即是義寧、定武兩軍參戰隨征的幕僚、將官,及參戰的高崇文、吳獻甫、論惟明所部軍將的頭銜名字全都刻在其上,而後立在方渠城外的大道邊,過往人無不可見。

不久,皇帝的冊令傳到慶州。

冊令褒獎高嶽“為時成材,抱厥沉斷,儒而有勇,虎步京北”,此次出征“掩鬼神而用奇,越峻嶺以製勝”,朕決定正拜高嶽為禦史大夫,加實封七百戶,並前封共為一千四百戶,加爵為淇縣侯,勳官為柱國,賜高嶽妻子為縣侯夫人,蔭高嶽長子(高竟)為七品官階,其麾下各將,各有擢升遷資雲雲。

隨後皇帝便又讓攜帶冊書的中官帶話,授予高嶽慶州方麵的“安存處置”權力,論惟明、吳獻甫、高崇文等,必須聽從高嶽的安排,有任何想法,“與都統監軍使譚知重協商,有不決處,即直接使驛卒發書,由京中進奏院呈於朕麵前處分。”

在冊書附帶的彆紙裡,是皇帝親手寫的內容,內裡噓寒問暖,詢問高嶽在慶州征戰前線,吃的如何,睡得如何,瘦了冇有?大有朕不知道該如何疼你的感覺。

高嶽在報捷的露布上也附上彆紙,詳細講述方渠攻城戰的經過,把立功的將士奮戰情狀也詳詳細細描繪出來,並稱臣身體康健,馬上迫不及待就要再度入京,領受陛下新的機宜。

慶州方麵的戰後規劃,高嶽也在彆紙當中提了一套方案。

他稱慶州襟帶鹽州、京畿門戶、渭北,以往虜騎入寇,多由此處馬嶺河犯邠寧之地,直叩宮闕,後又為東山黨羌盤踞,西蕃一攻鹽州,叛羌群起響應,實乃心腹之患。臣認為,慶州在漢時本為良家子輩出的北地郡,而今卻是黨羌聚嘯出冇之所,為此後的長治久安,非得變更政策不可。

由是高嶽建議,在慶州芳池、華池和洛源三地,設立羌屯,以殺牛、白馬、樹黟三個親朝廷的蕃落耕殖,高嶽特彆提出,朝廷度支司可按照軍屯標準,給此三蕃落撥給蕎麥、小麥、蕓薹和棉花種籽,並將俘虜自叛羌蕃落的牛羊,分給他們部分,讓他們“立桑田之業”。因高嶽認為,先前黨項之所以桀驁不馴,除去環境因素外,最主要還是隻會放牧牛馬,不懂耕田,而一旦有了耕田之業,心纔會恒定下來,便易於治理。

另外高嶽向皇帝請求,慶州刺史論惟明及以下四千官健,全都納入鹽州駐屯的神策決勝軍體係裡,此後兩千人駐慶州城,一千人駐芳池,一千人駐木波堡,保障南北大道;然後朝廷發給長牒,征集畿內的罪人、下等貧戶、遊手無業者,共計六千人,集中去慶州其他各縣聚屯,當然這群人並非是雇傭的(楊炎之前想要雇傭百姓去北方的豐州搞民屯,但代價太大,故而隻能作罷),而是由度支司將無主田地(原本多是黨項的牧場,現在舊主人不是被殺,就是被冇為官奴)授予他們,並讓他們為決勝軍射士,準許家屬自隨,頭年和羌屯一樣讓朝廷度支司撥給耕牛、口糧、種子、農具——最早是國家出資,但不出三年,便可使其自給,如此慶州地界漢羌分居,都有田業,且耕且守,方是長治久安之計。

此外高嶽還建議加強對慶州“生羌”的宣化,朝廷在慶州城設立學宮,可選“一二十通經學、懂文義”的學官,以“俸祿廩給優厚”的待遇,讓他們在慶州學宮授課,擇選羌人當中溫順的子弟,讓他們入學宮就學,成績優異者可授予官職,或許可參與進士、明經考試,培養“慕華派”,當然高嶽也說,佛寺和道觀當然也可以在朝廷的支援下,於慶州地界內多多設立。最後高嶽主張,陛下賜殺牛族族長“懷安將軍”頭銜,白馬族長“定遠將軍”頭銜,樹黟族長“感化將軍”頭銜,另外三族之男女,統統改為“漢名”,習漢字,學宮傳授漢書典籍。

改為什麼漢名,高嶽都想好了,慶州古來所出的名人,有岐伯、傅介子、甘延壽等,索性殺牛族統一改為岐姓,白馬族統一改為傅姓,而樹黟族則改為甘姓。由此大行皇道漢化,可成百年之功。

高嶽這一攬子方案,遞交到京師時,皇帝在紫宸殿內閱覽後,全部都冇有意見,為了防止偏聽,便召來翰林學士陸贄,陸贄自然也冇什麼意見。

但很快,太常博士李吉甫出麵,對高嶽建議當中的在慶州設立學宮,傳授漢文典籍,進行強硬的反對。

李吉甫稱,黨項乃是蠻夷,不可信也;而經文乃是國家之典,不可輕與之也。《史記》、《春秋》多兵伐之謀,《月令》中多稼穡之術,《文選》則多有書製檄文的規範,這些如都讓蠻夷知道通曉,便會以華製華,如此何異於資敵?

皇帝一聽也有道理,便發書把李吉甫的論述告知了高嶽。

http://m.cmxsw